小孩子很任性、被其他小朋友欺侮、和小朋友打架,
只要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畏縮、膽小、什麼都不想做,
讓大人很傷腦筋……。遇到這種情況時,到底要嚴格管教,
還是盡可能不要訓斥多多稱讚,相信很多父母都不知該如何是好。
事實上,培養孩子並不是稱讚或訓斥這麼簡單,
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接受,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意欲。
父母和孩子是人際關係中最小的單位,當親子之間的溝通順利時,
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解決父母在育兒方面的煩惱。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說明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不要為孩子貼上標籤
當孩子動作慢吞吞時,大人總忍不住會訓斥:「你每次動作都特別慢!」
當孩子遺失二、三次雨傘時,也會大聲咆哮:「你記性真差!」
不知各位父母是否也有相同的經驗?
其實,孩子有動作快的時候,當然也有動作慢的時候;
有連續幾次遺失物品的時候,但也有不遺失東西的時候。
當孩子聽到父母指責自己「每次動作都特別慢」時,
他心裡就會認為「我的動作很慢」,以後就更不可能改進。
因此,如果你不希望給孩子下定論,不妨改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
「你今天動作有點慢,希望下次可以快一點。」
有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有靜不下心來做事的孩子、
也有任性的孩子、消極的孩子……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絕對是某一種類型的,
因此千萬不要為孩子貼上任何的標籤,
當看到孩子有「任性的行為」時,
只需要具體指正就可以避免孩子成為「任性的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賣場,常常看到孩子拼命跺腳,
大聲嚷著「我要買!我要買!」然後乾脆躺在地上打滾,
最後「哇!」的大哭大叫……
遇到這種情況,相信很多父母都會不知所措。
無論如何,畢竟周圍都是人,
似乎可以聽到旁人小聲嘀咕「怎麼讓小孩子這麼哭鬧」、
「大人怎麼這樣」。
如果大聲訓斥「不許胡鬧!」,只會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到底該怎麼辦?最後是否只能買玩具給孩子,以孩子獲勝收場?
還是大人用力抓住孩子的手臂,用力拉扯之下,將孩子拖出百貨公司?
或是「喂,你好好管管他!」、「你為什麼自己不管他」,
連父母自己都因此而發生爭執。
總之,這種場面是力量的對決。
如果買了玩具,就是孩子贏,
如果硬把孩子拖出百貨公司,就是大人贏。
那麼,到底該怎麼辦?……方法有很多種。

 

方法一為了避免力量對決,先輸為贏。
如果最後還是要買玩具給孩子,還不如在孩子跺腳時就屈服,
但也會因此開啟「只要一跺腳,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先例,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在買玩具給孩子後,
等孩子心情平靜下來(孩子在吵鬧時,根本聽不進任何話)時,
用冷靜的語氣告訴他:「下次如果你再跺腳的話,
絕對不會買任何東西給你」並努力遵守這一點。

 

方法二一旦說了不買,就要堅持到底。
看到孩子哭鬧不已時,即使對他說:
「說了不行就是不行」!「不許再哭了!」也無濟於事,
而且等於是火上澆油,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竭。
所以,大人可以深呼吸三次,讓自己的心情先平靜下來,
然後和哭鬧的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使自己不要受到影響,
但千萬不能威脅孩子「我不管你了,我不帶你回家!」,
如果想要對孩子說話,不妨以平靜的口吻告訴他:
「我在旁邊等,一直等到你不哭為止。」
然後裝做陌生人的樣子,在旁邊冷眼觀察看著孩子,
當大人不理會他時,孩子就會覺得好像在對著空氣鬧脾氣一樣,
過一會兒就會覺得無趣而停止哭鬧。
這時,大人就可以笑著對他說:
「你不吵著要買玩具了,那我們回家吧。」接著帶孩子離開賣場。
在離開賣場後,要再度向孩子重申規矩
「當你玩得很高興時,或是看喜歡的電視節目時,
如果旁邊有人哇哇大叫,你的心情會怎麼樣?」、
「所以像你剛才那樣大哭大鬧,周圍的人本來很高興的在買東西,
被你這麼一吵,心情不是變得很不好嗎?」
教導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也可以告訴孩子:
「媽媽看到你給這麼多人造成困擾感到很傷心,
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
總之,不要情緒化的斥責孩子,
要採用能夠打動孩子心靈的溝通方法,

 


這樣孩子才會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本文摘錄自《千萬別罵孩子--與孩子溝通的30個方法》
星一郎/世茂出版社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美美的生活點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