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小處看日本孩子所受的教育

 

我們一定以為,與國內幼稚園追求高檔、豪華、現代化的設備相比,在日本這如此先進、如此重視教育的國家,幼稚園的硬體理所當然也會是最棒的、最好的。

 

不,只有簡樸!


日本幼稚園不論是公立的(由政府辦的,教師可以享受公務員的待遇),還是私立的(由教會寺廟辦的),他們的課室都極為簡樸,看不到一點豪華現代化的影子,除了一架鋼琴、一台電視機和一台手提式的收錄音機,是顯得稍微高級一點,其硬體均比起國內相差較遠。至於幼兒的玩具,有可能是一些硬紙板、大小各異的包裝箱、報紙、尼龍繩、木或竹制筷子、還有大量的圖書,任由孩子堆砌、塗鴉、剪貼、玩弄,讓幼兒樂在其中。

日本幼稚園找不到現代化的設備和琳琅滿目的高檔玩具,這與日本先進發達的科技社會似乎形成強烈的反差。殊不知,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智慧:體現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發揮自己的潛能,不能變為成品的奴隸,科技的進步,使人們形成更大的生存壓力,營造適者生存的氛圍,合理的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通過環境進行教育,從而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讓孩子受益終生。

日本幼稚園中的幾項不同
 1.
 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稚園就要媽媽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一)、然後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釐米長,B包多少釐米寬,C包放在D包裡,E包放在F包裡。


真是徹底崩潰了!搞不懂為什麼日本人要弄出這麼多複雜的名堂出來。有的幼稚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必須要媽媽一針一線縫製!


經過兩年,母親都對此已經駕輕就熟了,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條理的分門別類。日本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不知道是否和從小所受的教育有關。

2.
大人空著手,所有的包都孩子肩背手拿著。
這是很震動人的場景: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看到其他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而上面所說的那些少說也有兩三個大包外加書包都由那些孩子們自己肩背手拿著,而且還都跑得飛快。下雨天也是孩子自己拿包包。
可見愛在心中,不在手中。

 


 3.
反復脫換的行頭
幼稚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稚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稚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上玩耍時的外罩衣,鞋子脫下來,換上室內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組換的衣服,在我們看來,那是防備孩子玩耍時弄髒備用的,然而,並不是。只要孩子們中午睡了午覺,起來必定要重新換一套。

每天,都要重複那麼一套換衣程式,而日本的媽媽們都只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慢慢體會到,日本幼稚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後,自己整理書包、換衣服、放聯絡手冊、掛毛巾等,透過從23歲就開始的訓練,讓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
大冬天穿短褲

日本幼稚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麼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不用說,剛入園那時候,三天兩頭就生病)。和日本媽媽說呢,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稚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

看看一個個像精神飽滿像小炮彈一樣衝到面前說你好的孩子,那個結實勁兒,覺得我們真的不能太慣寵孩子了。
 
 
日本的父母從小就不讓孩子多穿,目的是讓孩子有健康的體魄、頑強的意志。


5.
零歲開始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稚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裡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0歲。

幼稚園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可能是菊花,然後變成百合,現在已經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風範的紫羅蘭了。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
,
這些0歲的寶寶,不光只是入托兒所了,而且還要參加幼稚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這些0歲的寶寶哭著拼命向前爬,看著四歲不到的孩子們跑著馬拉松,幼稚園長還要讓小朋友們半裸著跑馬拉松


日本幼稚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週一次的jumping,相當於我們的體育和體能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稚園之間的比賽,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體力和勇氣都練出了。

日本的孩子一般從十三四歲開始,才往上躥個兒。和我們強調要長的高又壯的孩子一比實在是顯得外強中乾。日本孩子可以光著腳在外邊跑,我們的孩子,榻榻米上有一點沙子,就恨不得踮著腳走路。

 


6.
完全混班教育

在9:30之前,3:30之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裡,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孩子們的成長感特別明顯。

 
7.教育是為了教孩子學會“笑”和“感謝”

幼稚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畫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專案,更別說英語、算數了。

問教什麼,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還教什麼?——“教學會說謝謝”
總之,這裡強調的和我們所認知的是非常不同。通過三年的幼稚園生活,發現孩子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這方面的收穫卻是經由綜合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8.一年到頭數不清的活動和節日

看看日曆上標出的不是做便當的日子,就是幼稚園遠足的日子,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

除此之外,開運動會了,為社區演出了,過園節了,開發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才藝表演了……反正是名堂多多。

中國人都不過的節日——日本幼稚園過
日本幼稚園過一切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女孩節,男孩節,七夕節……除此之外,中國的正月初七的七草節(幾位知道?)、二月的節分、七七乞巧節都認真地過上一遍。

孩子回來說,今天老師問我這些節日在中國怎麼過,我說:不知道。真是令人慚愧啊,做媽媽的大概也沒人知道。

9.佛教的影響

寺院的周圍有幼稚園,不僅如此,寺院的主持又兼任幼稚園的園長,這道風景線是日本各地常見的,有時在鄉村,有時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瞭解的人習以為常,第一次見的人覺得奇怪。因為幼兒經常跑到寺院的墓地裡去捉迷藏,跟生與死的界限之中自由來往!
 
幼稚園每個月都要到寺廟裡受一次教誨,園裡最重要的節日一定要拜佛,佛誕日、涅磐日都有活動。

孩子們要畢業了,還就去寺廟向佛許願,獻花。我問孩子許了什麼願,她說:永遠信任佛,永遠對別人懷有感謝的心,永遠認真傾聽別人的話。

10.瞭解生命的由來
孩子生日前,老師預先與他的父母聯繫,詢問名字的由來,還借來孩子自出生以來的照片在班上展覽,並請孩子的母親寫信談談孩子出生時的情況,在班裡當眾朗讀:“在生孩子時痛極了,當時想要是死可能都比這個受罪少些……”
與我們有些家長給孩子辦的大吃大喝大買禮物的生日會不同,這一系列生日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瞭解生命的由來,懂得誕生與成長的艱辛,喜悅和感恩。日本人堅信,孩子從小知道尊重生命,長大後就很少會做出越軌的行為。
而在幼兒期,通過為孩子們過生日、或是教他們培育動植物等活動,都可以讓他們在樸素的驚奇和感動中瞭解生命,是培養生命尊重的絕佳機會。


11.男女區別開始的性教育

孩子一入園就必須學習正確使用廁所的方法。幼兒的性教育也就伴隨著清潔身體開始了。

  清潔身體包括:手紙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內衣的清潔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須從前往後擦,而決不能弄反了,否則會引起性器官的炎症;男孩子不能用剛玩過玩具的手去摸小雞雞,以免“傷害”這個“最重要的地方”;保育員還常提醒父母要為孩子勤換內衣,特別是為那些男孩子,因為不幹淨的內衣有可能誘發他們將來的性功能障礙。

認知性別角色  
  孩子們在幼稚園上第一節游泳課。老師把每年的這個時候作為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好機會:讓孩子自我認知性別角色,明白自己是男的還是女的,並初步瞭解男女的區別,樹立起自我保護意識。

  日本幼師認為,抓住這些時機,可以讓幼兒適當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學會尊重對方的身體,獲得充實感和安定感,對孩子健康性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

12.防震抗災的憂患意識

日本是個多災的國家,日本幼教五大領域,第一點就是“愛惜生命,體貼關心別人”。學校教育體制一貫性的目標是“在寬鬆的環境中培養生存能力”。日本幼稚園幾乎每個月都有避難訓練,除了火災和地震外,近年又增加了防禦歹徒的訓練。

曾有報導:1995年日本關西地區大地震,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女孩子,能把母親從倒塌的廢墟中救出來,自己也安然無恙。原來她就是按在學校裡學的避難程式做的。難怪日本的孩子在夏令營中能很好的保護自己,知道如何保存體力,知道不到最後關頭決不把水喝光。

日本的防震訓練總是跟防火聯繫到一起。因為寺院大部分都是木制結構的,容易燃燒。上圖的幼兒們腦袋上戴著防震用的棉套,每個棉套都是耐火的,所以很重,幼兒戴上以後必須學會奔跑,而且是聰明地奔跑那類,躲開廚房的煤氣和水管
,一直往建築外的空場跑。每年的防震訓練都缺不了這個最基本的專案。

13.和大學一樣的畢業儀式

一切都是那麼莊重認真,一絲不苟,完全想不到,面對這一套完整的禮儀儀式的僅僅是剛剛6歲、即將開始上小學的孩子。
禮儀,真的是要從孩子開始抓起啊!

我們的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學習的基本就是智商,而當他們進入社會時,卻連面試也需要父母陪,一杯水也不會倒,椅子不能放齊,離開時電燈不會關,受不了工作壓力,浮躁而輕易跳槽,眼高手低……

“未來企業的競爭,包括國家的競爭,不再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的競爭,而是一個團隊與另一個團隊,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的競爭。”

英國伊頓公學培養人的是:熱情、堅持和奉獻

耶魯大學校長說:大學教育並不是為了求職,而是為了生活。

瑞士洛桑學院堅持:未來(服務業)需要的不是高科技人才,而是高敏感度人才。

人類文化的傳承只有兩種方式:基因和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自然人變為社會人,學會認知,做事,合作和生存。

教育就是社會化成人與孩子自然本能的相互妥協和對抗過程,通過寓教於樂與嚴格培訓的方式,將更為優秀的制度、品德和性格傳遞給孩子,鑄就孩子完善的社會性格和整個民族的個性!

“教育就是最廉價的國防!”

 

 

arrow
arrow

    美美的生活點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